2015年注定是重庆再生稻生产史上不平凡的一年,是不断诞生高产纪录的一年。位于开县竹溪镇竹溪村中稻-再生稻增产模式攻关核心示范区的农户韦先恩,种植优质超级稻品种宜香优2115,中稻实收平均亩产703.5公斤,再生稻实收平均亩产612.8公斤,中稻再生稻两季合计亩产达到1316.3公斤,突破1.3吨大关。这是该地块在再生稻单产打破2002年世界同纬度地区高产纪录的基础上,又实现了中稻+再生稻两季创高产纪录。
今年开县再生稻不仅创造多项高产纪录,大面积更是均衡增产,喜获丰收,全县再生稻有收面积达到8.5万亩,平均亩产可达180公斤,比上年增20.9%,总产在1.5万吨以上。据调查了解,当地优质再生稻稻谷销售价达到4元/公斤左右,再生季可为稻农创收6000万元以上。
近年来,在市农委指导下,特别是2013年启动实施“再生稻振兴计划”以来,开县在再生稻发展上不断加强政策扶持、强化科技支撑、创新服务机制,为全市再生稻生产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和有益的借鉴。
一是政策保障得力。开县县政府每年拿出10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,对蓄留再生稻农户在购买肥料、病虫防治、抽水抗旱等环节上给予扶持。同时设立首席专家制度,县财政每年补助15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开展再生稻关键技术研究集成和试验示范。鼓励各级科技人员参与指导农户进行高产攻关竞赛,对实现中稻亩产达到700公斤、再生稻亩产达到400公斤以上的高产典型乡镇、科技人员和农户,进行通报表彰奖励,调动了各乡镇政府、科技人员和农户参与中稻+再生稻攻关示范的积极性。
二是技术支撑有力。按照市农委发展再生稻“讲求条件、科学规划、提高成功率、提高单产”的工作思路,认真实施“落实区域布局和品种布局保稳产,落实技术到位和投入到位保高产”的技术路线,开县农业部门在市农技推广总站的具体指导下,围绕《重庆市中稻-再生稻目标产量生产技术规范》,通过不断调整再生稻品种结构,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研究配套高产技术,总结出再生稻稳产增产的“三个‘10’、三个‘足’、三个‘好’”的经验。三个“10”:头季3月10日前播种结束,确保7月10日前齐穗,8月10日前收获。三个“足”:备种足,手插亩用种1公斤,机插亩用种1.5公斤;密度足,亩栽1.1-1.4万窝;促芽肥足,亩施足尿素15公斤。三个“好”:品种选择好,以再生力强、两季丰产稳产性好的超级稻、优质稻宜香优2115、深两优5814、宜香优1108等为主导品种;病虫防治好,根据当地病虫预测预报情况综合运用物理、生物、化学措施进行统防统治;水肥控制好,头季够苗晒田、收割后立即复水,再生季保持田间湿润发苗、浅水长苗、水层扬花、干湿交替成熟,按“增钾、补磷、减氮”进行肥料运筹。
三是服务创新给力。其一,鼓励科技人员以技术、资金入股,与种粮大户、农机大户联姻,组建农业耕种服务队、农机专业合作社,这种服务模式不但解决了缺劳户粗放耕种、无劳户土地撂荒,也解决了大户劳动力难找、季节跟不上的问题,还有效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推广,降低了种粮生产成本,提高了粮食生产效益,老百姓非常乐意接受。其二,县农委每年都会组织再生稻重点乡镇农业服务中心技术人员、种植大户相互观摩学习,在育秧、插秧、病虫防治、施促芽肥等关键生产技术环节,针对性地开展技术培训服务。其三,县农委直属各单位、机关各科室分别与再生稻示范区农民结对子、搞帮扶,每个单位建立科技示范片,领着农民干、做给农民看、带着农民赚。实现了科技示范户中稻+再生稻两季高产高效,使再生稻成为全县一季稳定的庄稼和实现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途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