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 >> 新闻动态 >> 实用技术

柑橘黄龙病

作者:zouyuer浏览次数:2941发布日期:2021-04-02

一、黄龙病的发病特征
    黄龙病又称黄稍病、黄枯病,是国内一种植物检疫性细菌病害,一般感病品种发生黄龙病后,经2-3年即枯死,较耐病的品种可存活4-5年以上,但仍会枯死或丧失结果能力。柑橘黄龙病远距离传播主要是通过带病接穗和苗木,病区内主要是通过柑橘木虱传播蔓延。

    新稍发病。春稍、夏秋稍都可发生。发病初期,在个别或者部分新稍的叶片中掺杂有少量黄稍,春稍叶片能转绿,但夏秋稍在转绿中出现黄化,即“黄稍”。叶片有三种黄化类型,即斑驳黄化、均匀黄化、缺素状黄化。斑驳黄化在叶片转绿后从叶脉附近、叶片基部或边缘开始,并扩散形成黄绿相间的“斑驳”,形状非常不规则,左右不对称,没有清晰边界,叶片脆硬而滑,最后全叶均匀黄化;均匀黄化在嫩叶期不转绿而均匀黄化,多发生在秋季气温局部回落,新抽生的秋稍晚秋稍上;缺素状黄化在中脉、侧脉附近保持绿色而叶肉黄化,与缺素症中的缺锌、缺锰类似,缺素症黄化并不是真的缺素,是由于黄龙病引起根部局部腐烂,造成吸肥能力下降,引起叶片缺素。果实有两种类型症状,即青果和红鼻子果。青果主要表现为成熟期不转色,呈青软果(大而软)或青僵果(小而硬),主要表现在柚类、橙类和柠檬类上;红鼻子果主要表现在果实转色期表现异常,从果蒂开始,而果顶部位转色慢而保持青绿色,多发生在柑橘类、橙类上。病叶在晚秋易脱落,落叶枝有的枯死。细菌随筛管转运至全株。病枝上抽发的新稍,稍短、叶小。病树树冠稀疏,植株矮化,开花早而多,花小畸形易早落,果小皮厚无光泽或畸形,味酸。病树老根腐烂变黑,难长新根,发病严重时,整株黄化,叶片脱落,病枝干枯,最后死亡。

图1、柑橘黄龙病(叶片斑驳黄化)

图2、柑橘黄龙病(红鼻子果)

二、黄龙病的防治措施
    柑橘黄龙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,防治上主要是预防为主,综合治理。柑橘不同品种都有不同程度的感染黄龙病,最感病的品种有柑、蕉柑、茶枝柑、大红橘等,较抗病或耐病的品种有温州蜜桔、甜橙、柠檬和柚等。防治上主要措施有:
    1、严格检疫,禁止病区接穗和苗木引入新区和无病区;
    2、建立无病苗圃,可选在没有柑橘木虱发生的无病区域,与果园相距2km以上,选用的砧木和接穗应消毒使用。
    3、砧木种子消毒。用50-52℃热水预浸5min后,取出放入55-60℃的热水浸泡50min,浸泡时不断搅拌,使种子均匀受热,浸泡后播种。可选用枳壳作砧木。
    4、接穗消毒。先将接穗浸入44℃温水预浸5min后,然后移入47℃热水中预浸8-10min,取出用湿布包好,24h后重复处理1次,重复处理3次。
    5、茎尖嫁接脱毒。采用健康母树的枝稍,用常规茎尖嫁接脱毒方法培育成茎尖嫁接苗繁殖苗木。
    6、防虫抗病。柑橘木虱18℃时开始产卵繁殖,成虫产卵在露芽后的芽叶缝隙中,没有嫩芽不产卵,一年可发生11-14带代,世代重叠。42℃下存活两小时。一年中秋稍危害最越严重,其次是夏稍,春稍主要遭受越冬代危害。在有嫩稍生长的时期7-10d检查一次果园,可悬挂黄板,这样能及时发现是否有木虱传入。做到一稍三药,第一次喷药时间在柑橘露芽期(芽长0.5cm-1cm)进行,之后每隔5-10d再喷两次,秋稍萌动时结合防治柑橘蚜虫、潜叶蛾。化学防治应采用内吸+触杀的防治方法,首选菊酯类混配烟碱类,菊酯类一般选用2.5%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、高效氯氰菊酯、联苯菊酯、20%甲氰菊酯乳油等,烟碱类一般选用2.5%吡虫啉可湿性粉剂、啶虫脒、噻虫嗪、噻虫胺、氟啶虫胺腈等也可以考虑生物防治,可利用真菌、内外寄生蜂、捕食天敌等。
    7、及时挖除病树。发现病树及时挖除,挖除病树的空穴可在补种无病苗前用石灰消毒。


图3、柑橘黄龙病(叶片均匀黄化)

三、黄龙病与缺素症的区别(缺锌、锰)
    柑橘黄龙病病叶的表现症状与常见的缺素症表现之间易混淆。柑橘缺锌新稍叶片随着叶片老熟,叶脉间出现黄色斑点,逐渐形成肋骨状的鲜明黄色斑块,柑橘树向阳面退绿症状明显。缺锌严重时长出的顶枝极纤短,节间缩短,叶呈丛生状,叶片直立窄小,植株呈现直立的短生状,随后小枝干枯死亡。
    缺锰在幼叶上表现明显,缺锰叶片大小、形状基本正常,病叶变为黄绿色,叶脉间缺绿,表现为淡绿色斑块,而叶脉保持深绿色,叶片上具有网状绿色叶脉,但并不像缺锌那样反差明显,叶片表面失去光泽且凹凸不平。严重缺锰时侧脉间黄化部分逐渐扩大,最后仅主脉及部分侧脉保持绿色,出现不透明白色斑点,病叶变薄,树冠背阴叶片发生较多。

图4、柑橘缺锌

图5、柑橘缺硼

图6、柑橘缺镁

图7、柑橘缺铁